今年夏天有两个梗流传于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。一个是#不认识的雪糕不要轻易拿#,另一个词#雪糕刺客#也是刷爆各大社交平台,引来无数吐槽。这无疑道出了很多人的想法,戳中了本以为早就实现雪糕自由”的打工人。
曾经以为轻松“全款拿下”的雪糕,如今涨成了吃不起的样子。据欧睿国际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,在2015-2020年间,中国整体冷饮的平均单价上涨了30%,这个数字在近两年可能还要上涨。一只钟薛高厄瓜多尔粉钻雪糕要66元,茅台冰激凌59元/盒起售,在这些高价雪糕频频出现的背后,是整体雪糕市场的提价运动。
甄稀涨至12元,可爱多26.9元一个盒装版,伊利高端雪糕须尽欢和蒙牛的蒂兰圣雪,价格也升至20元/支;有“雪糕界爱马仕”之称的梦龙也不再保守,经典的白巧口味从9.5元/支涨至13.5元/支。不禁让人们疑问,“雪糕自由”怎么突然消失了?
“他明明可以直接抢钱,却还给了你一支雪糕”这句吐槽深刻的反映出当下人们对高价雪糕的无奈和不解。
“雪糕刺客”被抢注商标
在高价雪糕的市场下,消费者的一句“雪糕刺客”吐槽竟然被人抢注了。
据查询结果显示,6月27日“雪糕刺客”被自然人李某申请注册商标,国际分类为第35类广告销售,当前商标进度为申请中。此消息一出,网友开启吐槽模式:“可以注册打倒雪糕刺客吗”“赶紧注册雪糕护卫”“这不明摆着告诉大家他是雪糕刺客吗”
“雪糕刺客”蛰伏夏天
今年夏天,雪糕一词一直受到热烈的讨论。前几天雪莲被指“塌房”,但这次却得到了网友的一致“力挺”,网友纷纷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声力挺。
网友们更是纷纷发挥想象力,“爱你不贵的模样”成为了人们力挺雪莲的台词。这是因为相比于那些“雪糕界大牌”,名不见经传的雪莲只卖5毛钱,13年不曾涨价,利润只有几分钱。
其实,雪糕并不是最近几年才贵的。在2009年的热播剧《蜗居》中,有一个桥段是男女主角站在哈根达斯的店门前,犹豫要不要买一个20元的冰淇淋球。在当年哈根达斯一直是雪糕界的天花板。
1996年,哈根达斯在中国大陆开出了第一家专卖店,当时人均GDP只有5569元,全国职工月均工资为539元,但哈根达斯最便宜的冰淇淋球就要卖25元。以至于在后面十几年,哈根达斯在小说和影视剧的角色都离不开一个贵字。
如今被誉为北京中产生活观察指南的《家有儿女》,也有这样一集,刘星有句台词“有哈根达斯还吃什么中国破冰棍啊”——道出了当时许多国人的想法,当然,是在买得起的前提下。
外资冰淇淋品牌几乎是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就齐刷刷来中国淘金,其中就有比哈根达斯还早的Dairy Queen和八喜。几十年下来,除了外资品牌价格依旧在天花板外,雪糕界越来越卷。
而且雪糕不仅价格高,还频频出现争议问题,网红雪糕频频翻车。以钟薛高为例,在官网营销“融化包退”的它,近期又“翻车”。在小红书,有博主指出钟薛高在27度室温内放了半个小时,几乎没有融化,但该博文推出后,却引来质疑的声音,有网友戏称:“原来有钱人不是喜欢吃雪糕,而是喜欢吃胶水。”更有网友表示:这能吃吗?不化的雪糕还叫雪糕吗?
其实这已经不是雪糕翻车首例,网红雪糕双蛋黄和椰子灰被曝出过大肠杆菌超标问题;以牛奶为卖点的李大橘牛奶鱿鱼口味,被测出牛奶成分最少、乳糖含量垫底;而钟薛高创始人林盛2021年“就是这个价,你爱要不要”的言论也引起过众怒。
“雪糕护卫”来了
不过,7月1日起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》施行。该规定提及: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,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价格欺诈行为。社交平台上,“发现雪糕不标价可立即投诉”、“7月起雪糕刺客或将无处遁形”等话题取而代之,这一消息让消费者感到一丝欣慰,并高呼“雪糕护卫”来拯救市场了。
雪糕市场在提高价格的同时,却没有做到相应的质量安全,反而食安等问题频现,似乎在翻车路上越来越远,“雪糕护卫”的出现,希望可以在未来三年内,整个行业会回归到商业的本质。即质量的保障、口感的稳定,这才是最关键的。